根据《中北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文件规定,在学院组织申报、评选、推荐的基础上,校评审专家组于2021年5月25日至6月8日进行了评审,共评审出中北大学2021年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17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名单如下(按申报单位排序):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获奖等级 |
1 |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突出新工科特色的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薄瑞峰、苗鸿宾、乔峰丽、梅瑛、孙虎儿 |
特等奖 |
2 |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
李迎春、杨晓敏、王志云、付一政、侯华 |
特等奖 |
3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政科教”式能力与价值共同体人才培养与实践 |
祁贵生、高璟、刘有智、焦纬洲、袁志国 |
特等奖 |
4 |
“全周期、深层次、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改革中北实践 |
赵冬娥、陈平、李剑、刘宾、聂鹏飞 |
特等奖 |
5 |
从基础明理到科研探索—新工科视角下多维度递进式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黎明、庞存锁、张艳花、韩跃平、王康谊 |
特等奖 |
6 |
“两全—三链—四融合”测控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
刘文怡、刘文耀、石云波、唐军、刘俊 |
特等奖 |
7 |
艺术硕士(MFA)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
王燕平、杨博华、吴闻超、陈娟、范晓荣 |
特等奖 |
8 |
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宋文爱、李波、孔祥艳、尹四清、李瑞红 |
特等奖 |
9 |
项目驱动、多维融合、成果输出——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李华玲、尹四清、李众、薛海丽、孙乔 |
特等奖 |
10 |
1331创新团队研究生创新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
马铁华、陈昌鑫、薛艳霞尤文斌、孙传猛 |
特等奖 |
11 |
学科融合、实践引领、产出导向--- 新能源汽车工程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 |
张翼、董小瑞、张志文、杨世文、尉庆国 |
特等奖 |
12 |
导师招生资格申报审核制的探索与实践 |
胡双启、杨秋翔、何兆红、郭莘、张林仙 |
特等奖 |
13 |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吴志远、杨秋翔、郭莘、殷勤 、任伟吉 |
特等奖 |
14 |
“双核多翼三维”综合国防素质通识课程群“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尹建平、蔺玄晋、曾建潮、王志军、吴淑琴 |
特等奖 |
15 |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
曾建潮、高春强、姬文芳、秦品乐、屈腊琴 |
特等奖 |
16 |
一核双翼 三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吴淑琴、薛英娟、惠周利、张春秀、张晓明 |
特等奖 |
17 |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下,地方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董小瑞、王海宾、李迎春、李晓、高艳阳 |
特等奖 |
18 |
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兵器类专业企业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
魏志芳、张树霞、杜烨、胡瑞萍、辛长范 |
一等奖 |
19 |
1234567有效教学模式及培训方式 |
张吉堂、吴淑琴、董兵、曹咏弘 |
一等奖 |
20 |
基于科研融入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创新 |
王建宏、李晓峰、刘炜、李迎春、王志云 |
一等奖 |
21 |
电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宋小鹏、吴其洲、严利芳、 王黎明、 杨风 |
一等奖 |
22 |
三主方式引导的四层次新工科实践教学全链阶段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郝晓剑、高晋阳、刘文怡、刘俊、王艳辉 |
一等奖 |
23 |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的构建与混合式教学实践 |
梁志剑、井超、乔钢柱、秦品乐、柴晓芳 |
一等奖 |
24 |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郭玲霞、班惠英、赵笑蕾、张科晓、张博 |
一等奖 |
25 |
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口语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芮燕萍、母燕芳、李兵绒、柴瑞琴、王红 |
一等奖 |
26 |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多维度改革 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 |
李仁伟、王燕平、高艳阳、董小瑞、贺宏奎 |
一等奖 |
27 |
燃烧与爆炸系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 |
袁俊明、于雁武、曹雄、王建华、尉存娟 |
一等奖 |
28 |
案例教学、车展实训、赛场实战——汽车营销课改的研究与实践 |
尉庆国、韩文艳、王吉昌、董小瑞、刘汉涛 |
一等奖 |
29 |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管理与闭环反馈模式研究与实践 |
靳鸿、李晓、崔建峰、沈大伟 |
一等奖 |
30 |
生态思维视域下多维课堂创新课程思政改革 |
赵宇宏、牛永强、陈利文、鲁若鹏、杨晓敏 |
二等奖 |
31 |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实验课程达“两性一度”标准的路径探索与教学实践 |
贾广信、焦纬洲、李裕、袁志国 |
二等奖 |
32 |
小班研讨加大班互助式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
赵林秀、门吉英、崔建兰、王立敏、王蕊欣 |
二等奖 |
33 |
多主体协同,全要素融合,仪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与实践 |
李杰、张晓华、张晓明、曹慧亮 |
二等奖 |
34 |
电子系统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 |
储成群、赵冬青 |
二等奖 |
35 |
让创新之火在每个学生心中点燃、助力精英领跑:创新精英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闫晓燕、刘文怡、曹慧亮 |
二等奖 |
36 |
新工科背景下算法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靳雁霞、秦品乐、梁志剑、王博、师智斌 |
二等奖 |
37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
史娜、宋妮、毕湧、田宝玉、程蓉 |
二等奖 |
38 |
“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语境下的双语教学实践及拓展 |
刘丹、宋肯彭、邓彦、吴菲、王爱成 |
二等奖 |
39 |
高校开放在线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
周波澜、陈俊芳 |
二等奖 |
40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接幼小中学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之路径 |
范晓荣、陈娟、赵婧 |
二等奖 |
41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
王建华、张树海、袁俊明、荆苏明、安崇伟 |
二等奖 |
42 |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 |
赵海霞、张少明、胡双启、曹雄 |
二等奖 |
43 |
面向智能制造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
尤文斌、丁永红、陈昌鑫 |
二等奖 |
对以上结果如有异议,从公布之日起三日内来人或以真实姓名的书面材料反映到教务处教学研究科,联系电话3922063。
特此公示。
教务处
202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