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中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获奖级别 获奖等级 年度
1 “面向国防、面向军队、面向作战”的兵棋推演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尹建平、蔺玄晋、王丙龙、刘光、曹红松、王志军 校级 特等奖 2023
2 联盟搭台 教师聚能 示范引领 开放共享:打造一流课程思政“三环”资源共享体系 赵贵哲、尹建平、董兵、王召巴、蔺玄晋 校级 特等奖 2023
3 一框架两抓手多环保障的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刘俊、张晓明、冯凯强、刘文耀、闫晓燕 校级 特等奖 2023
4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方工科高校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董小瑞、曾志强、李众、高春强、王海宾、王慧 校级 特等奖 2023
5 重创新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育人空间构建与全员实践 郝晓剑、刘文怡、刘俊、郭乐祥、刘文耀 校级 特等奖 2023
6 “核心引领、双擎驱动、多元融合”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育人实践 薛亚奎、惠周利、曹文军、王鹏、史娜 校级 特等奖 2023
7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育-教-学-练-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梁志剑、靳雁霞、秦品乐、王博、井超 校级 特等奖 2023
8 课程纵向贯通 院系横向协同 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质量文化研究与实践 王召巴、姬文芳、董兵、杨朝明、李世民 校级 特等奖 2023
9 习近平人民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北实践 赵笑蕾、蔺玄晋、雷锋斌、张科晓、王慧 校级 特等奖 2023
10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学生主动深度学习为牵引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再设计 乔峰丽、苗鸿宾、梅瑛、薄瑞峰、董亚峰 校级 特等奖 2023
11 基于科技平台的科教深度融合,提升“材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张治民、程眉、孟模、薛勇、于建民 校级 特等奖 2023
12 两衔接两融合三维度全贯穿的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靳鸿、赵正杰、刘姿、李晓、谢锐 校级 特等奖 2023
13 实践赋能 知行合一:大学生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 韩燮、韩慧妍、熊风光、张元、杨晓东 校级 特等奖 2023
14 “双轮驱动、三能融通”地方院校化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王海宾、王慧、王艳红、祁贵生、朱海林 校级 特等奖 2023
15 高校外语慕课数字化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芮燕萍、柴瑞琴、白瑞、赵晓霞、吴菲 校级 特等奖 2023
16 基于“四位一体”的沉浸式梯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 郭玲霞、马栗、赵笑蕾、常开霞、张科晓 校级 一等奖 2023
17 新工科和工程认证下,以核心课程群为抓手的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程耀瑜、赵冬娥、王艳红、刘吉、赵辉 校级 一等奖 2023
18 刚强并举、立德树人 “点-线-面”结合材料力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 徐鹏、张建军、张丽花、范志强、陈淑萍 校级 一等奖 2023
19 依托学科特色与行业背景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智能车实训平台为例 申冲、刘俊、刘文怡、曹慧亮、闫晓燕 校级 一等奖 2023
20 “单核引领、双向驱动”安全类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曹雄、尉存娟、秦清风、赵海霞、于雁武、袁俊明、曹卫国 校级 一等奖 2023
21 面向武器能源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维度科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安崇伟、武碧栋、王晶禹、曹雄、马中亮 校级 一等奖 2023
22 “三位一体、四维融合、全景浸润”创新型汽车工程人才培养15年探索与实践 尉庆国、韩文艳、王吉昌、杨世文、董小瑞 校级 一等奖 2023
23 “点线面体” 价值引领内容, 打造“兴观群思”育人课程 马春生、邢秀琴、李虹、杜玲林、刘虎 校级 一等奖 2023
24 “科教融合、五维协同”—— 基于Python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井超、梁志剑、乔钢柱、樊永生、王彦博 校级 一等奖 2023
25 基于“新理念+新机制+新中心+新模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志军、王丙龙、李世中、邓德志、袁泽慧 校级 一等奖 2023
26 全程科研导师组制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刘亚青、刘亚星、段宏基、赵贵哲、付一政 校级 一等奖 2023
27 信创强基、使命铸魂的软件工程专业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 李众、马巧梅、付东来、尹四清、宋文爱 校级 一等奖 2023
28 交叉融合的能源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张翼、董小瑞、李世民、马富康、王强 校级 二等奖 2023
29 “多元协同,多维赋能”的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焦纬洲、刘有智、高璟、祁贵生、袁志国 校级 二等奖 2023
30 双线并行,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陈艳、景亮亮、王红、张小彩、郭娜 校级 二等奖 2023
31 问题驱动,课堂铸魂,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李有文、朱志峰、曹文军、张峰、田宝玉 校级 二等奖 2023
32 大学英语“课-教-学-用”四维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崔秀珍、胡姝昀、马淑丽、柴瑞琴、李玉辉 校级 二等奖 2023
33 需求引领 校企协同 能力迭升的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宿继光、王太林、耿延敏、武燕、吴剑 校级 二等奖 2023
34 跟踪指导,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以课程建设创新推动课堂革命研究与实践 李迎春、李洁、王文生、董小瑞、王海宾、李晓 校级 二等奖 2023
35 开放式动态学情平台——“中北光”科教APP 安永泉、王艳红、程耀瑜、李永红、侯文 校级 二等奖 2023
36 微电子专业外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新型微机电系统与器件》) 马宗敏、袁华、石云波、赵锐 校级 二等奖 2023
37 青苗计划: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杜刚、董小瑞、曹妍、王晓丽、赵丹凤 校级 二等奖 2023
38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突出新工科特色的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薄瑞峰、苗鸿宾、乔峰丽、梅瑛、孙虎儿 校级 特等奖 2021
39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李迎春、杨晓敏、王志云、付一政、侯华 校级 特等奖 2021
40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政科教”一体化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祁贵生、高璟、刘有智、焦纬洲、袁志国 校级 特等奖 2021
41 “全周期、深层次、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改革中北实践 赵冬娥、陈平、李剑、刘宾、聂鹏飞 校级 特等奖 2021
42 从基础明理到科研探索—新工科视角下多维度递进式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王黎明、庞存锁、张艳花、韩跃平、王康谊 校级 特等奖 2021
43 工程能力导向的“三三三”仪器类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俊、刘文耀、刘文怡、唐军、郝晓剑 校级 特等奖 2021
44 艺术硕士(MFA)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王燕平、杨博华、吴闻超、陈娟、范晓荣 校级 特等奖 2021
45 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宋文爱、李波、孔祥艳、尹四清、李众 校级 特等奖 2021
46 项目驱动、多维融合、成果输出——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华玲、尹四清、李众、薛海丽、孙乔 校级 特等奖 2021
47 1331创新团队研究生创新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马铁华、陈昌鑫、薛艳霞、尤文斌、孙传猛 校级 特等奖 2021
48 学科融合、实践引领、产出导向--- 新能源汽车工程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 张翼、董小瑞、张志文、杨世文、尉庆国 校级 特等奖 2021
49 导师招生资格申报审核制的探索与实践 胡双启、杨秋翔、何兆红、郭莘、张林仙 校级 特等奖 2021
50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吴志远、杨秋翔、郭莘、殷勍、任伟吉 校级 特等奖 2021
51 “双核多翼三维”综合国防素质通识课程群“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尹建平、蔺玄晋、曾建潮、王志军、吴淑琴 校级 特等奖 2021
52 “两性三维四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曾建潮、高春强、姬文芳、秦品乐、屈腊琴 校级 特等奖 2021
53 一核双翼 三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淑琴、薛英娟、惠周利、张春秀、张晓明 校级 特等奖 2021
54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下,地方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董小瑞、王海宾、李迎春、李晓、高艳阳 校级 特等奖 2021
55 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兵器类专业企业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魏志芳、张树霞、杜烨、胡瑞萍、辛长范 校级 一等奖 2021
56 1234567有效教学模式及培训方式 张吉堂、吴淑琴、董兵、曹咏弘 校级 一等奖 2021
57 基于科研融入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创新 王建宏、李晓峰、刘炜、李迎春、王志云 校级 一等奖 2021
58 电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宋小鹏、吴其洲、严利芳、 王黎明、 杨风 校级 一等奖 2021
59 三主方式引导的四层次新工科实践教学全链阶段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郝晓剑、高晋阳、刘文怡、刘俊、王艳辉 校级 一等奖 2021
60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的构建与混合式教学实践 梁志剑、井超、乔钢柱、秦品乐、柴晓芳 校级 一等奖 2021
61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郭玲霞、班惠英、赵笑蕾、张科晓、张博 校级 一等奖 2021
62 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口语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芮燕萍、母燕芳、李兵绒、柴瑞琴、王红 校级 一等奖 2021
63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多维度改革   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 李仁伟、王燕平、高艳阳、董小瑞、贺宏奎 校级 一等奖 2021
64 燃烧与爆炸系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 袁俊明、于雁武、曹雄、王建华、尉存娟 校级 一等奖 2021
65 案例教学、车展实训、赛场实战——汽车营销课改的研究与实践 尉庆国、韩文艳、王吉昌、董小瑞、刘汉涛 校级 一等奖 2021
66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管理与闭环反馈模式研究与实践 靳鸿、李晓、崔建峰、沈大伟 校级 一等奖 2021
67 生态思维视域下多维课堂创新课程思政改革 赵宇宏、牛永强、陈利文、鲁若鹏、杨晓敏 校级 二等奖 2021
68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实验课程达“两性一度”标准的路径探索与教学实践 贾广信、焦纬洲、李裕、袁志国 校级 二等奖 2021
69 小班研讨加大班互助式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赵林秀、门吉英、崔建兰、王立敏、王蕊欣 校级 二等奖 2021
70 多主体协同,全要素融合,仪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与实践 李杰、张晓华、张晓明、曹慧亮 校级 二等奖 2021
71 电子系统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 储成群、赵冬青 校级 二等奖 2021
72 让创新之火在每个学生心中点燃、助力精英领跑:创新精英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闫晓燕、刘文怡、曹慧亮 校级 二等奖 2021
73 新工科背景下算法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靳雁霞、秦品乐、梁志剑、王博、师智斌 校级 二等奖 2021
74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史娜、宋妮、毕湧、田宝玉、程蓉 校级 二等奖 2021
75 “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语境下的双语教学实践及拓展 刘丹、宋肯彭、邓彦、吴菲、王爱成 校级 二等奖 2021
76 高校开放在线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周波澜、陈俊芳 校级 二等奖 2021
77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接幼小中学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之路径 范晓荣、陈娟、赵婧 校级 二等奖 2021
78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王建华、张树海、袁俊明、荆苏明、安崇伟 校级 二等奖 2021
79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 赵海霞、张少明、胡双启、曹雄 校级 二等奖 2021
80 面向智能制造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尤文斌、丁永红、陈昌鑫 校级 二等奖 2021
81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苗鸿宾、乔峰丽、梅瑛、薄瑞峰、孙虎儿 校级 特等奖 2019
82 教学咨询与中期学生反馈制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 李迎春、李洁、王文生、付一政、王志云 校级 特等奖 2019
83 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才培养模式 刘俊 曾建潮 刘文怡 秦丽 郝晓剑 石云波 甄国涌 梁庭 刘文耀 高宏图 杨湖 闫晓燕 曹慧亮 李红霞 荆伟伟 丑修建 唐军 李孟委 校级 特等奖 2019
84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刘文怡、 高艳阳、 刘俊、 秦丽、郝晓剑、 董小瑞 、王红亮 、甄国涌 、梁庭 、石云波、 李红霞 、曹慧亮、郭靖 校级 特等奖 2019
85 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赵公民、武勇杰、吕微、刘俊生、焦建美 校级 特等奖 2019
86 基于OBE理念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阶式工控实验平台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晓、刘长明、赵俊梅、李传大、高丽珍、李世伟、杨志勇 校级 特等奖 2019
87 兴趣驱动、平台交互和工程 实践一体化的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董小瑞、尉庆国、张翼、韩文艳 、杨世文、仝志辉 校级 特等奖 2019
88 依托优势学科平台构建材料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多方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刘亚青、周少锋、赵斌、杜瑞奎、张丛筠、赵贵哲 校级 特等奖 2019
89 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专业硕士的机制研究与探索 吴志远、胡双启、杨秋翔、郭莘、何兆红 校级 特等奖 2019
90 打造“双创”平台,构建意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曾建潮、韩焱、高春强、赵正杰、赵公民、屈腊琴、姬文芳 校级 特等奖 2019
91 国防特色院校“四位一体”国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尹建平、 蔺玄晋、 王志军、 薛实军、 张海明 、周  毅 、 曹红松 校级 特等奖 2019
92 构建“三全一多”教师发展体系,适应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吴淑琴、董兵、张素华 校级 特等奖 2019
93 基于“校企联合”的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提升与实践 赵捍东、魏志芳、张树霞、 张会锁、胡瑞萍 校级 一等奖 2019
94 依托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的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郑智贞、秦慧斌、梅林玉、严绍进、李瑞琴、王兴文 校级 一等奖 2019
95 基于成果导向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赵宇宏、杨晓敏、叶云、徐宏妍、鲁若鹏、侯华 校级 一等奖 2019
96 重创新要素,强全链培养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郝晓剑 、孟立凡、 张晓华、刘文怡、刘俊、 秦丽、石云波、刘文耀、梁庭、甄国涌 校级 一等奖 2019
97 适应新兴技术发展,自主开发“开放式多功能稳定平台”实验仪,培养电子类创新人才 李孟委、 张鹏 、王莉、 赵正杰、 刘俊、唐军、李杰、石云波 校级 一等奖 2019
98 “全时空实践教学、全过程多维评价”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梁志剑、井超、柴锐、靳雁霞、秦品乐 校级 一等奖 2019
99 基于科教融合的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韩燮、杨晓东、宋礼鹏、梁志剑、秦品乐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0 用“四个1”打造金课 刘兴来、张旭峰、赵瑞娟、杨艳、侯利洁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1 英语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建设研究 芮燕萍、闫毓芳、母燕芳、李兵绒、白瑞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2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研究 王燕平、杨博华、张晶晶、刘洋、温洁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3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马巧梅、杨秋翔、胡双启、刘忠宝、杨剑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4 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例 张少明、赵海霞、胡双启、曹雄 校级 一等奖 2019
105 基于无人机研发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原梅妮、张春元、李立州、张鹏飞、辛长范 校级 二等奖 2019
106 弹道类课程群虚拟仿真综合实践平台构建 韩晶、辛长范、袁泽慧、 李世中、罗小林 校级 二等奖 2019
107 生产/毕业实习报告规范化改革与实践 刘永姜、邵延君、曾志强、温海骏、屈淑维 校级 二等奖 2019
108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案例 柴晓芳、赵山林、梁志剑、王博、耿彦冰 校级 二等奖 2019
109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王鹏、梅银珍、曹文军、宋妮、肖亚峰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0 基于互联网+电动力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薛锐 、许丽萍、 高燕琴、 郑忠喜、 牛万青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1 标准英语正音教程(教材) 周波澜、陈俊芳、段爱红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2 多学科协作指导“双创”教育模式 尤文斌、丁永红、杜苇、陈昌鑫、段能全、马铁华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3 基于《新概念动态测试》学术专著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践 裴东兴、陈昌鑫、马铁华、范锦彪、祖静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4 Python数据分析基础 余本国 校级 二等奖 2019
11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刘有智、高璟、申红艳、曹端林、王艳红、程原、焦纬洲、祁贵生、张巧玲、杜拴丽、李同川 校级 特等奖 2016
11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王明泉、郝利华、王浩全、杨 凌、郎文杰、毕满清、薛英娟 校级 一等奖 2016
117 “创新精英研究院”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刘文怡、单彦虎、闫晓燕、曹慧亮、文丰、甄国涌、刘俊、秦丽、赵正杰、郝晓剑、杨湖 校级 一等奖 2016
118 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与技术》为切入点 杨风暴、王肖霞、吉琳娜、李大威、蔺素珍、李亦军、闫仕农 校级 二等奖 2016
119 “2.5+1.5”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刘俊、刘文怡、秦丽、甄国涌、石云波、郝晓剑、唐军、梁庭、张志杰、曹慧亮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0 汽车发动机构造“情景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尉庆国、韩文艳、王悦芳、董小瑞、苏铁熊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1 基于材料学科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韩涛、靳秀芝、曹红红、王建宏、李迎春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2 基于MOOC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秦品乐、王博、曾建潮、赵山林、梁志剑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3 依托优势仪器学科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郝晓剑、孟立凡、孟令军、李孟委、刘文怡、刘俊、秦丽、张志杰、石云波、唐军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4 工程电磁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许丽萍、薛锐、高燕琴、郑忠喜、侯利洁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5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与实践(教材) 张志伟、曾光宇、张存林、李仰军、赵冬娥、赵辉 校级 二等奖 2016
126 满足规模发展需要、搭建分层次多类型的实践及创新教育平台——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 王黎明 杨凌 郎文杰 牛晋川 张艳花 校级 特等奖 2014
127 《机床数控技术》国家级精品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张吉堂 王爱玲 沈兴全 王俊元 马维金 校级 一等奖 2014
128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兴来 张旭峰 崔文丽 胡俊丽 侯利洁 校级 一等奖 2014
129 商科大学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应用 赵公民 武跃丽 朱向梅 杜 苇 苏贵影 校级 一等奖 2014
130 以力学竞赛为突破口构筑力学创新教育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孙华东 曹咏弘 李海涛 关学锋 谢占魁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1 团队学习模式下提高学生力学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徐 鹏  高经武 关学锋 谢占魁 张建军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2 液压传动与控制(第三版) 沈兴全 于大国 李耀明 薄瑞峰 苗鸿宾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3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交叉延展式教材建设 郝晓剑 孟令军 孟立凡 刘 俊 刘文怡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程》(教材) 于大国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5 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许丽萍 于 慧 薛 锐 田瑞生 魏天杰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6 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蔺素珍 杨秋翔 靳雁霞 孔祥艳 李宏艳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7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车迷协会成立十周年总结为例) 尉庆国 董小瑞 杨世文 校级 二等奖 2014
138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树海、常双君、贺增弟、王建华、袁俊明 校级 特等奖 2012
139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赵公民、朱向梅、刘志坚、周娟美、曾强 校级 一等奖 2012
140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高玉斌、邵燕灵、梅银珍、雷英杰、胡红萍 校级 一等奖 2012
141 工科院校知行互融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郝晓剑、靳鸿、李仰军、郑宾、马铁华 校级 一等奖 2012
142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杨秋翔、马巧梅、靳艳霞、潘广贞、刘爽英 校级 一等奖 2012
14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桂志国、王浩全、韩焱、王明泉、李晋华 校级 一等奖 2012
144 文科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高媛、李众、赵山林、张舒娟、乔志会 校级 二等奖 2012
145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韩燮、杨晓文、熊风光、况立群、张元 校级 二等奖 2012
146 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王明泉、牛晋川、杨凌、严利芳、郎文杰 校级 二等奖 2012
147 校院二级管理中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规范性研究 赵捍东、张树霞、王芳、张素华、  张会锁 校级 二等奖 2012
148 自主听说课堂多层次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刘陈艳、薛志红、张小彩、景亮亮、张玉荣 校级 二等奖 2012
149 《声乐教学法》(教材) 杨立岗、安平、李岩峰、王绍伟、张维胜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0 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的创新性教学 赵宇宏、徐宏妍、杨晓敏、侯华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1 以力学竞赛为抓手促进基础力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曹咏弘、李海涛、关学锋、孙华东、谢占魁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2 学生创新性实验室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 熊继军、闫晓燕、荆伟伟、李建国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3 《汽车营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尉庆国、董小瑞、韩文艳、苏铁熊、刘汉涛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4 应用型材料加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多维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刘斌、侯华、白培康、李志勇、李大赵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暨指导教程 曹端林、陈丽珍、王建龙、马忠平、郑志花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6 《终点效应及靶场试验》(教材)   张国伟、孙学清、张秀艳、徐立新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7 电子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立体教材阶梯式建设(教材) 韩跃平、毕满清、王黎明、杨凌、李兆光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8 材料科学与工程双语课程建设与改革 白培康、胡胜亮、董英鸽、徐宏妍、孙友谊 校级 二等奖 2012
159 教务管理系统的完善与改进 薛亚奎、毕涌、肖湘萍、田冲、曹文军 校级 二等奖 2012
160 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立体化建设 王明泉、桂志国、王浩全、郝利华、毕满清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1 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有智、栗秀萍、焦纬洲、曹端林、祁贵生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2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董小瑞、苏铁熊、张翼、尉庆国、吕彩琴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迎春、谢江波、李洁、付一政、王燕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4 自动机结构设计(教材) 薄玉成、王惠源、李强、韩晓明、徐健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5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数据库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 韩燮、杨晓文、熊风光、况立群、张元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6 仪器仪表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张志杰、孟立凡、刘晓东、王文廉、郝晓剑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7 《传感器原理及设计》 孟立凡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8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白培康 校级 一等奖 2010
169 《高分子物理》 王香梅 校级 一等奖 2010
170 《数据结构》 杨秋翔 校级 一等奖 2010
171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吴伏家 校级 一等奖 2010
172 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潘晋孝、李仰军、赵正杰、沈沛汝、叶云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3 构建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创新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王召巴、牛晋川、姚舜才、杨凌、郎文杰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4 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课题库管理系统开发 赵公民、刘志坚、朱向梅、石薛桥、李彦华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5 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 侯华、叶云、杨玲、王晓峰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6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吉堂、郭平英、武文革、刘中柱、曾志强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7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杨秋翔、马巧梅、靳雁霞、刘冬明、王东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8 工程测试及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郑宾、靳鸿、郝晓剑、孟令军 校级 二等奖 2010
179 当前高校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与实践 仪建红、吴世丽、杨朝明、刘宝华、郭云霞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爱成、郭玲霞、段义权、赵新生、贾小云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成功实践 王小琴、徐继开、刘兴来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2 大学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环境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芮燕萍、张思洁、马淑丽、张春芳、李兵绒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3 大学物理多元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许丽萍、李亦军、王志斌、张旭峰、杨晓峰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4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内容与实验的改革研究(教材) 张志伟、曾光宇、张存林、李仰军、程耀瑜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武文革、王彪、庞学慧、成云平、刘丽娟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6 数学软件应用于理论力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曹咏弘、李海涛、关学锋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7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教学与科研的 和谐统一 潘宏侠、姚竹亭、刘广璞、黄晋英、魏秀业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8 依托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尹建平、魏媛媛、韩建宁、王明泉、王黎明 校级 二等奖 2010
189 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武器类本科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志军、尹建平、常变红、魏志芳、赵捍东 校级 二等奖 2010
190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 韩   焱 校级 特等奖 2008
191 科研渗透教学过程,多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张文栋 校级 一等奖 2008
192 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与实习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祝锡晶 校级 一等奖 2008
193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潘晋孝 校级 一等奖 2008
194 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的探索与实施 谭迎新 校级 一等奖 2008
195 《传感器原理及技术》课程内容与实验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孟立凡 校级 一等奖 2008
196 车辆与动力工程系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 董小瑞 校级 二等奖 2008
197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教学资源网开发 曹红松 校级 二等奖 2008
198 机械原理及设计实践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李瑞琴 校级 二等奖 2008
199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资源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李  虹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0 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侯  华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白培康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2 大学生个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仪建红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3 信息类系列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明泉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4 虚拟电子通信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与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韩慧莲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5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 孙运强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6 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杨  风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7 计算机类实践性课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马  礼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8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玉斌 校级 二等奖 2008
209 锐意创新、强化实践、提高素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李巧玲 校级 二等奖 2008
210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内容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李有文 校级 二等奖 2008
211 多媒体辅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索 张慧琴 校级 二等奖 2008
21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型” 何奇光 校级 二等奖 2008
213 《现代大学体育》(系列教材) 刘定一 校级 二等奖 2008
214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沈沛汝 校级 二等奖 2008